2. 解决孩子间的竞争状况
面对父母的关爱不再只有自己,孩子可能通过竞争获得更多的关注。需让孩子明白,他们一样是父母的宝贝,不会因为弟妹的出现就减少关爱。面对竞争状况发生时,先行阻止,再告知下次发生一样状况时,该怎么处理。当哥哥姐姐做对时,可以给予鼓励,但不能引以为傲。面对错误行为时,需严肃纠正,让他们明白不对的事情,不会因为哥哥、姐姐的身分,就被合理化。
3. 勿用‘大的要让小的’观念教育
2岁前的孩子面对一些规定,无法完全理解,而2岁后的孩子懂得听从指导,遵守规范。当年纪大的一方看到弟妹因为不懂,就被默许一些以前自己不能做的事情时,会心生不满,觉得规定被破坏。如果此时父母还用‘你是哥哥、姐姐,就该礼让弟妹’观念来指导,只会让孩子把不满转移到年幼一方。
父母需让孩子明白,大的让小的是一种美德,可以做到很棒,没做到也不一定就错。且父母要换位思考,理解年纪大的一方为什么委屈、为什么产生情绪,让孩子了解父母其实懂他们的难为,再告知如何改善,会比硬性规定来的有效。
4. 让年纪大的孩子拥有的是责任感,不是负担感
很多时候,哥哥、姐姐如果没照顾好弟妹,会被父母责骂。但对孩子来说,他们不是没做(只是以大人立场来看没做好),不能理解为什么父母还要责怪。长久下来就会觉得弟妹是种负担感,跟他们相处时不再轻松,反而出现无形压力(因为没照顾好会被骂)。
父母责怪前,需明白他们是还在学习中的孩子,身为成人的我们,面对手足问题时都不一定能尽善尽美,更何况是年幼孩子。教育孩子,或许身为兄姐的他们,需要花点时间照顾弟妹,但这份责任可让他们成为更好的人,通过陪伴弟妹获得成就感,而不是负担。
5. 父母不能只听单方之词
不论是小的委屈,还是大的愤怒,都需将两方说法听完再决定指导方向。如果只单听一方说词、决定是非对错,不仅让事情复杂化,更会加深手足间的误会。久了他们不会想找父母处理,只会以自己的观念行事。避免孩子遇上不公平的对待,才能让事情有公平的结果。
6. 让孩子享受手足间的快乐
孩子就是这么奇妙,上一秒吵得跟仇人一样,下一秒却又相亲相爱。争吵时,尽管孩子很爱彼此,却因为不懂得掌握情绪,而出现纠纷。父母可以在相处融洽时赞美,让孩子获得正向回应。面对争执,就算孩子拉不下脸先示好,也能通过父母的引导,释出善意,改善状况。
很多父母会生二宝、三宝,也是为了让孩子在世上不孤单,有血浓于水的手足陪伴。让兄姐在成长中学会责任、让弟妹会尊重,包容彼此的缺点,一起从优点中成长,就是最美好的手足情谊。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