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雪球App,作者: 青眼Beauty,(https://xueqiu.com/3950159576/331556348)
4月11日,有媒体在一篇题为《潜伏的“EGF”》的文章中称,有消费者质疑可复美的产品内含有未备案的表皮生长因子(EGF),其在使用了相关产品后产生“馒化脸”,对此,该媒体也自行送检了多个知名品牌的产品,检测结果显示均含有EGF。
而这一报道,也将可复美等知名品牌推上了风口浪尖,#可复美面膜检出表皮生长因子成分#相关话题更是冲上微博热搜,引发不少网友的关注和讨论。
4月12日凌晨,可复美官方发文回应称,其旗下产品均未添加人表皮生长因子(EGF)。青眼号外也第一时间联系了报道中提到的相关品牌了解详情,涉事品牌均对青眼号外表示“不存在添加EGF”的情况。
那么,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多款产品被检出禁用原料?
回顾事件始末。
昨日,大象新闻在其官网以及抖音等平台发布了系列调查报道,报道称,陕西西安秦女士(化名)在2023年使用“可复美重组胶原蛋白修复敷料(G型)”后出现脸部肿胀、发硬的情况。
随后,秦女士自费将产品送检,发现该产品中查出未备案成分“表皮生长因子(EGF)”和“吐温-80”活性剂,其中EGF含量超过567pg/ml。不过,在该款产品的备案信息中,并未显示含有EGF成分。
▍截自微博
报道显示,大象新闻还自行购买了包括可复美在内的11款产品,并送至上海、青岛、北京的四家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其中9款产均查出含有EGF,含量从480.1pg/ml-0.2419pg/ml不等。
▍截自大象新闻
此外,报道中还提到,“打假人”王海及团队同样将包括可复美在内的11个品牌中22款产品送检,类别包括冻膜、敷料、次抛精华、眼霜、洁面乳等,结果显示,产品中均检测出EGF成分。
然而,消费者以及“打假人”手中的第三方机构检测结果,却未被相关部门认可。
报道显示,在接到产品质量投诉后,陕西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24年4月9日在陕西巨子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成品库和留样室里抽取了“可复美”和“可预”两个品牌的“重组胶原蛋白修复敷料”进行送检。
据2024年7月23日陕西省医疗器械质量检验院出具的检验报告显示,“可复美”和“可预”的“类人胶原蛋白修复敷料”经检验均未发现“表皮生长因子”及“吐温-80”。因此,陕西省药品监督管理局给秦女士出具了不予立案告知书。
多品牌回应:不属实
事实上,在2019年之前,EGF还曾频频出现在化妆品的宣传页面之中,但2019年,随着国家药监局发布的一则《“化妆品监督管理常见问题解答(一)”》,EGF开始逐渐消失在化妆品市场中。
国家药监局明确提到,人寡肽-1又名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 EGF),一般在医学领域使用较多,临床适应症为外用治疗烧伤、创伤及外科伤口愈合,加速移植的表皮生长,未被收录于《已使用化妆品原料名称目录》(2015年版)。
▍截自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官网
同时,国家药监局还明确,由于分子量较大,EGF在正常皮肤屏障条件下较难被吸收,一旦皮肤屏障功能不全,可能会引发其它潜在安全性问题。基于有效性及安全性方面的考虑,EGF不得作为化妆品原料使用。
此次报道中被提及的“可复美重组胶原蛋白修复敷料(G型)”等,均属于“械字号”产品,虽不被归属于化妆类目,但目前也尚未有明确的规范性文件明确EGF能够被用于三类械字号产品之中。
那么,各大品牌的产品中是否真的含有EGF成分呢?
4月12日凌晨,可复美在小红书、微博等社媒平台发布公告称,在获悉相关反馈后,其已立即启动全面自查程序。
▍截自微博
“为确保检测结果的客观性和权威性,我司委托了两家专业检测机构,分别采用两种检测方法对同批次产品进行独立检测,经过双重检测,结果一致表明:送检样品中未检出人表皮生长因子(EGF)成分。”可复美在公告中表示。
同时,可复美强调,自收到反馈以来,其已主动配合药品监督管理局等监管部门完成多轮共89批次的全面检查各项检查结果均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要求。在公告中,可复美还公布了第三方检测机构的检测结果,结果显示多款产品中均未检出EGF成分。
除此之外,青眼号外还分别找到了报道中提到的多个品牌方核实情况,相关品牌均表示其产品符合国家相关法规规范。其中,理肤泉、巴黎欧莱雅品牌方告诉青眼号外,其产品生产过程经过严格安全监管,没有添加表皮生长因子(EGF),在中国销售的所有产品完全符合国家相关法规,且经过安全评估,消费者可以放心使用。
从这一方面来看,相关涉事品牌均否认产品中存在EGF这一成分。有资深业内人士对青眼号外坦言:“EGF本来就是化妆品禁用原料,且价格不便宜,这么大规模的品牌被检出确实存疑,品牌方也不会贸然违规。”
检测方式存疑,行业待规范
青眼号外注意到,在大象新闻的报道中,检测结果以及检测资质是多方争论的重点问题。
据报道,上海市药品监督管理局稽查局工作人员曾在电话沟通中表示,目前针对EGF并没有具有检测资质机构,没有国家标准的检测方法,更没有有资质的机构。
可以说,不论是消费者抑或品牌方提供的报告,都容易被质疑,对于第三方检测机构的检测方法是否合理、标准,也并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
对此,有涉事品牌方对青眼号外表示,报道中所提到的检验结果和信息均十分模糊,也并未披露实际检验方式,不论是科学性还是权威性都存疑。
▍截自大象新闻
“ELLSA试剂盒定量范围最低为1.562pg/ml-100pg/ml,480.1pg/ml-0.2419pg/ml这个检验结果明显是不合理的。”有行业人士对青眼提到。
另有资深化妆品研发人士对青眼号外表示,检测EGF一般采用ELISA或LC-MS等方法,一般而言检测结果不会精确到小数点后四位,且像0.2419 pg/ml此类含量如此低的情况,也要考虑假阳性的可能。
“尤其对于ELISA这类免疫学方法,抗体的特异性至关重要,目前并不清楚是否存在样品中其他结构类似或非特异性结合的物质干扰了检测信号,对于LC-MS/MS,也需要考虑潜在的同分异构体或背景离子的干扰。”上述资深化妆品研发人士表示。
事实上,虽然EGF已被明确为化妆品禁用原料,但在监管端,却仍未有明晰的检测标准出台。青眼号外也尝试致电国家药监局和中检院以了解详情,但截至发稿,电话未能接通。
对此,化妆品违禁词网创始人李锦聪指出,从过往消费者不良反应事件来看,监管往往存在滞后性。此次事件的曝光,即便现阶段检测方法尚不完善,也将推动监管部门加快制定化妆品禁用物质的相关检测标准,这为行业规范化和消费者安全提供了必要契机。
“目前我国允许使用的化妆品原料约9000种,但仍有大量禁限用物质缺乏配套检测方法,监管面临巨大挑战。”李锦聪表示。
可以说,此次“EGF事件”不仅是为消费者,也为行业拉响了警钟。后续事件进展如何,青眼号外也将保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