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心律失常都可以有效地治疗[2],包括药物治疗、置放心律调节器以及手术。心搏过速的药物包括乙型交感神经阻断剂或抗心律失常药物如普鲁卡因胺(procainamide),而后者在长期使用有较显著的副作用。心律调节器通常用在有症状且药物治疗无效之心搏过缓病患。抗凝血剂用在某些心律不规则(如心房颤动)的病患以降低如中风等并发症的风险。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需要紧急进行电击治疗,包括心脏复律(cardioversion,又称心律转复)以及心脏除颤(defibrillation,又称心脏去颤)两种[6]。
第Ⅰ类:钠离子通道阻断剂
编辑
本类药物抑制快速性钠离子通道,降低心肌去极化动作电位变化速率(Vmax),即动作电位第0相,延长不反应期及动作电位期间(action potential duration; APD),此类药物可迅速与钠离子通道结合,阻断Na+进入细胞内,因具有作用依赖性,当钠离子通道打开的频率愈高,药物的作用愈强,只抑制心跳较快的心肌细胞,但是不干扰正常的心跳频率,再依药物与钠离子通道之结合与解离速度不同,即Vmax与APD的变化,分为IA、IB、IC三组[10][11]。
IA组:阻断快速性Na+通道(quinidine (Quinidex®)、procainamide (Pronestyl®)、disopyramide (Norpace®))
降低传导速度,中度抑制Vmax及延长心肌动作电位期间(APD)及不反应期。
IB组:阻断快速性Na+通道(lidocaine (Xylocaine®)、mexiletine(Mexitil®)、phenytoin(diphenylhydantoin; Dilantin®))
与Na+通道快速地结合和分开,治疗心室心律失常特别有效,轻度抑制Vmax及可缩短心室动作电位间期及心电图之QT间期。
IC组:强效阻断快速性Na+通道(flecainide (Tambocor®))
与Na+通道快速地结合但解离速率极慢,不影响钾离子通道,明显抑制Vmax,但不影响心肌动作电位有效不反应期,正常心跳亦受影响。
第II类:β受体阻断剂
编辑
常用者有:propranolol(Inderal®)。
本类药物β阻断剂可抑制第4相之去极化作用,又具有细胞膜稳定作用,因此可抑制心肌细胞之自主性,尤其是抑制窦房结的自主性,延长房室传导速度使心电图之PR间期变长、QRS间期不变、而QT间期缩短,类似Lidocaine ,另外可降低心肌收缩力,减少耗O2量[10][11]。
第Ⅲ类:阻断K+通道抗纤维颤动药物
编辑
常用者有:amiodarone(Cordarone®)、bretylium(Bretylol®)、sotalol(Betapace®)、dofetilide(Tikosyn®)、ibutilide(Corvert®)。
本类药物可减少K+流至细胞外,干扰心肌之再极化作用(第3相),可延长有效不反应期,和延长动作电位期间,抑制再进入(re-entry)造成之心律失常,但第0相及第4相的作用很少,临床应用于较严重的心室心律失常及上心室心律失常病人身上[10][11]。
第Ⅳ类:Ca2+通道阻断剂
编辑
常用者有:verapamil (Isoptin®)、diltiazem (Herbesser®)。
本类药物能阻断电位敏感的L型Ca2+通道,减少Ca2+流入心肌细胞及血管平滑肌细胞内,可抑制动作电位之高原期(第2相)而延长有效不反应期,并减少自发性去极化速度(第4相)、降低依赖Ca2+通道组织,如房室结之传导速度及心肌收缩力,因此具有减弱心肌收缩力、抑制早发性异位心跳、降低房室传导速度及扩张血管等作用[10][11]。
第V类:其他制剂
编辑
常用者有:adenosine(Adenocard®)、digoxin(Lanoxin®)。
腺苷为天然核苷酸,也是体内重要的传递物质,对呼吸、心肌、血小板及心脏传导产生作用。给予高浓度可加速K+流至细胞外,造成过极化现象,而且阻断Ca2+流至细胞内,降低窦房结之自主性及抑制房室结之传导速度,静脉速注给药是急救上心室心搏过速的首选用药。虽然本药药效极短(10~15秒),毒性低,但会引起热潮红、胸痛、头晕及低血压;theophylline可阻断腺苷酸受体,降低其作用;而dipyridamole可阻断腺苷酸回收,会延长腺苷酸的副作用[10][11]。
地高辛具有迷走神经作用,可阻断房室结,降低房室传导速度,可用于治疗阵发性上心室心律失常及心房扑动或纤维颤动;但其治疗指数低且毒性大,会引起致命性心室性心律失常,临床上并不普遍使用于治疗心律失常[10][11]。